自考学历复习资料:社会研究方法第4章

2018-09-10 08:53 作者:baidao321
自考学历复习资料:社会研究方法第4章
 
自考学历复习资料
科目名称:社会研究方法
科目代码:03350
社会研究方法这门科目是自考学历专科行政管理里面必考科目,学生复习可以借鉴以下复习资料:
 
第四章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重点章)
1、发展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2、社会理论最终是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经验观察,是对社会的理论抽象和普遍性概括。
3、社会理论是人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
l 从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实质和规律的认识;
l 从形式上看,社会理论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抽象概括。
4、社会理论具有以下3个特点: (曾多次出题)
(1)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等)
(2)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3)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5、所谓“抽象理论”,是指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且在考虑这一特征时暂时忽略其他特征。
6、所谓“理论概括”,是指在思维中按照抽象出来的特征对社会现象进行归类表述。
7、通过理论的抽象和概括以后,原来杂乱的社会现象在研究者的思维和语言里就变得有序了,而这种有序的思维和语言就是“理论”。
8、所谓“社会理论”,就是社会研究者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而对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实质做出的反映。
9、从一般意义上看,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10、所谓经验概括,是指人们通过有限的经验观察而获得的对一类社会现象的规律带有普遍性特点的概括。
11、建立理论所要做的工作包括:
(1)在形式上使用抽象的概念;
(2)提出具有理论形式的命题,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3)通过一定的方式去论证和检验理论命题的真实性。
12、从社会研究的角度看,理论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可以用它去解释和预测各种社会现象。
13、研究者一般相信,只要理论是按科学方法建造起来的,它就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14、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4个意义:  (简答题)(曾考简答题)
(1)首先,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2)其次,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3)再次,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
(4)最后,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15、社会研究课题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来自社会实践,二是来自理论发展。
16、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是许多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17、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抽象和概括
18、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概念、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多次出题)
19、人们运用理论的基本形式是理论命题理论模型 (多次出题)
20、所谓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
21、概念是人们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
22、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概念、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
23、所谓“概念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进行说明.
   定义概念最基本的方式是对表述概念的语词进行语义说明。
24、所谓“操作性定义”是指一组实际操作来说明概念的实际含义和使用方式。社会现象的经验研究中需要使用此种定义方式,尤其是对于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更是如此。
25、概念不仅有质的含义,也有量的含义。
26、所谓“变量”,就是指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
27、社会研究最初的理论准备阶段和最后的理论总结及表述时,往往更多地运用抽象的概念,而在设计测量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社会资料时则需要运用变量
28、与一般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相比,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其概率性特点,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不具有必然性;
   二是社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常常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
   因此,研究者只能通过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共同变化情况来推测他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29、研究者需要通过以下3方面情况来推测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1)首先,两个社会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共同变化的情况;当一个出象出现改变时,另一个现象是否也有相应的改变;
(2)其次,两个现象发生的时间上先后顺序,按“前因后果”的原理去确定其因果关系;
(3)最后,按已有的理论和常识去判定两个具有共同变化的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30、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程度和方向之分。从程度上看,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有大有小。                  
32、概念是理论的基本要素。
3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还可以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33、在科学研究中,理论的基本形态是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多次出题)
34、所谓“理论命题”,是指研究者用来说明各个概念(变量)存在及表现程度,以及各个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语句。
35、根据各种命题所表述的理论类型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简单描述性命题、比较性命题、解释性命题、预测性命题。
36、社会理论的3个目的:
一是要描述各种社会现象存在和表现的程度 (即“描述性理论”)
二是要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及多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即解释性研究或因果性研究)
三是要在描述和解释的基础上对未来和未知的领域做出预测 (即预测性研究)
37、所谓“理论模型”,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征及其关系的再现。
38、理论模型有多种表述方式,常用的有:变量结构图示法、坐标图示法和公式法
39、变量结构图示法的优点:
(1)首先,它可以包含许多变量。(当变量数较多时,常用这种表述方式)
(2)其次,这种方式能够较清楚地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和影响关系。
l 这种表述方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它难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40、坐标图示法的优点是:能够表示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缺点是:它只能包含少数几个变量,而无法表述众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41、当所涉及变量较少、变量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或随时间推移变化的特征时,常采用坐标图示法
42、公式法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精确的分析。
    它的缺点是:往往只能包含少量的变量。
43、理论的层次:社会理论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理论、微观社会理论、中观社会理论。
(1)宏观社会理论。(又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
(2)微观社会理论。
(3)中观社会理论。
44、宏观社会理论是对发生在整体社会层次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反映。
    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是反映社会映象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宏观社会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往往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社会。
45、所谓微观社会理论,是指关于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理论。
    微观社会理论反映的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个人和家庭层次等微观的社会层次上。
46、微观社会理论所使用的概念抽象程度较低,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的结构也比较简单,因此,比较容易直接通过与经验事实的比较来加以验证.
47、中观社会理论是指抽象和概括的程度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并且通常是反映社会生活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理论。(如社会分层理论、社区理论、社会控制论都是属于中观社会理论)
48、如何从经验材料中得出理论命题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线:一般的方法是:
首先通过理论建构的方法从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中形成假设性的理论命题(理论假设),然后用理论检验的方法支验证这些理论假设的真实性。
49、所谓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是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认识论原则,包括经验归纳原则,演绎推理原则、
    假设—检验原则、统计原则、抽样—推论原则等。
50、所谓“经验归纳”,是指人们通过对特定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经验观察的资料中总结出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命题。
51、在社会研究中遵循归纳原则最大的好处是保证研究结论都能够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并且能够通过众多经验观察的归纳而为建立普遍性命题打下基础。但是,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常常无法观察到某一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所有情况。
52、演绎推理是按照人们的思维逻辑从一个(或多个)命题中推导出另一个新命题。
53、演绎推理中,新命题的真实性(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由原有命题真实性保证的。
54、演绎护理的逻辑也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中。
55、在社会研究中中演绎法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能保证一个命题的真实性,也不能检验一个命题的真实性程度。因此,在社会研究中要同时采用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即通过归纳逻辑去检验命题的真实性,而通过演绎逻辑去提供对普遍性命题进行经验检验的条件。
56、所谓“假设—检验方法”是指研究先通过有限的前期调查研究而提出关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收集相关的经验资料去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从而得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解释。
57、理论假设的来源可以是社会研究过程中的前期探索性调查对以前文献的分析、或者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或常识
58、理论假设形成以后,研究者将围绕它去收集有关的经验资料,并通过经验资料去检验它的真实性。对理论假设的检验可以采用证实和证伪两种研究逻辑。
59、社会研究过程中比较多地采用证实的逻辑。例如,在关于收入差别的研究中,提出了“人们的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有正向的影响”的理论假设,采用证实逻辑。
60、社会研究中的“统计性原则”是指在社会研究要发现社会运行的统计性规律。
所谓“统计性规律”,是指某类现象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概率度。社会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是一种概率性的事件,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一种概率性的因果关系,因此,社会规律常常是一种统计性的规律。
61、社会研究中的抽样—推论原则是指在社会研究中要通过部分成员的调查结果去推论总体的情况。  (抽样—推论原则 多次出题)
62、在社会研究中之所以可以用部分个案的情况去推论总体,其依据在于个体与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性关系
63、根据现代统计学的研究,被调查的个体(样本)的情况与总体情况相一致的概率程度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总体的同质性程度、抽样的随机性程度、样本量
64、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从经验观察到经验概括,再从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但是从经验概括到理论却需要通过专门的理论建构程序来实现的。
65、所谓理论建构,就是指研究者根据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而建构理论假设的过程。
66、理论建构的目标是形成理论假设。在社会研究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形成理论假设。
67、在研究者比较熟悉的领域中,他们可以将过去的经验概括直接上升为理论假设;在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中,则一般要通过前期的调查而获得足够的经验观察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验概括,然后再将其上各为理论形态的理论假设。
68、在形成了理论假设以后,就可以进入理论检验的阶段。所谓理论检验,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去论证社会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
69理论检验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进行命题扮演;第二步是对理论假设命题进行经验检验,即直接与经验材料加以比较,以确定经验资料是否能够支持理论假设。
70、所谓命题推演,就是按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概念操作化的方式将一个理论假设命题推演为一个或多个能够进行经验检验的命题。
71、命题推演包括逻辑推演操作化推演两种类型。
72、逻辑推演是按照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从一个理论假设命题中得到另一个或多个新的命题。
73、命题的操作化推演是指,按照对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的方式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接进行经验测量的变量。
74、所谓经验检验,是指研究者按照理论假设中的内容去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以确定理论假设能否被经验资料所支持。
75、经验检验的具体方法是:
一是按照变量的测量指标提出收集资料的方案;
二是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各种方法去收集实际资料;
三是通过对经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所收集的经验资料是否支持理论假设 。
76、前面介绍的“假设—检验”主要是定量研究的逻辑过程,其研究方法的思路来自于实证的科学方法。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则往往采用不同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即社会科学中的“理解方法”。
77、所谓“理解的方法”,是指在社会研究中通过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语言和行为的实际意义来真实地认识研究对象。
78、“理解方法”最初来源于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
79、定性研究的方法特点: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定性研究不需要采用“假设—检验”的逻辑,因此,不需要在正式收集资料前设计一个假设性的理论模型,而是由研究者直接进入研究场所,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长期性的深度接触,并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去获得有关的定性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而得出研究结论。
 
上一篇:自考学历复习资料:社会研究方法第三章

下一篇:自考学历复习资料:社会研究方法第5章

现在登记信息,预约看学校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