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大纲

2021-10-04 11:13 作者:bd123
2021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总要求
第二部分 教育学部分
第三部分 心理学部分

一、考试大纲
总要求
教育学部分
1.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部分
1.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事实。
2.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3.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要求】
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其中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②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③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④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要求】
1.识记教育、遗传、环境等概念以及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有关的教育内容、目的。
2.掌握和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及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3.运用上述教育基本原理解释和说明有关教育现象。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基本概念
2.教育的属性
3.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教育的起源
(2)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三、教育目的
【要求】
1.识记教育目的、体育、美育等概念以及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2.理解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明确体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社会生产方式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2)智育的任务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2)体育的意义
(3)体育的任务
(4)体育的内容
(5)体育的组织形式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3)美育的任务
(4)美育的实施途径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四、教育制度
【要求】
1.识记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学制的依据。
2.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概况,主要指现代学制颁布的年代及学制名称。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概念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五、教师与学生
【要求】
1.了解教师的作用。
2.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六、教学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倩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4.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教学方法的意义
(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2)“导学式”教学法
(3)快乐教学法
(4)合作教学法
(5)掌握学习教学法
(6)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4.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概念
(2)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3)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6.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
(1)教学手段的概念
(2)教学手段的演变阶段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2.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2)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的概念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的意义
(2)备课的要求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4.课外辅导
(1)辅导内容
(2)辅导要求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编制测验蓝图。  
(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
(5)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意义
3.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4.常用的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5.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
七、德育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建立德育基地
八、班主任工作
【要求】
1.识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
2.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个别教育同集体教育的关系
(2)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九、课外校外教育
【要求】
1.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内容。
2.理解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主要特点。  
3.了解三结合教育的内容。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劳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1.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特点
(2)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2.社会教育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上一篇: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入学考重难点二

下一篇:2021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大纲二

现在登记信息,预约看学校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