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最佳教育期真的存在吗?

2018-03-30 11:21 作者:admin

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良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发展。”
 
于是,有的教育者就引申出另一层含义:教育应该早一点开始,万一错过了,就后悔莫及。再加上一句广为流传的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是让很多家长焦虑不安。
 
我就经常会遇到身边的朋友满脸担心地问:到底有没有最佳教育期啊?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候是?我家孩子还来的及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名字叫“双生子爬梯实验”,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格赛尔主持完成的,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希望这个实验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双生子爬梯实验
 
研究人员让一对同卵双胞胎(可以认为在遗传上没有显著差异)练习爬楼梯,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其中A宝宝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他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每天练习10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8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另一个B宝宝,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研究人员是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让他练习爬楼梯。这时,B宝宝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
 
所以,兄弟两个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学会了这项技能。那么,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是练习时间更久的A宝宝比只练了2周的B宝宝好。
 
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B宝宝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A宝宝还要好!B宝宝在10秒钟内爬上了特制的五级楼梯最高层,而A宝宝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为什么同样的遗传基因、练的又少又晚的B宝宝竟然表现更好呢?格赛尔的解释是:儿童发展是一个顺序过程,这个过程由生理成熟预先决定,受到遗传因素控制。
 
也就是说,46周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的生理发育还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训练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而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生理上已经成熟,所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最佳教育期,存在吗?
 
主持实验的格赛尔原来认为,或许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随后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类似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比如,从记忆策略形成的过程来说,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等发现,孩子们在0-5岁的时候是没有记忆策略的,通常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5-7岁之间,他们不能主动应用策略,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而到了10岁以后,他们开始主动地、自觉地采用记忆策略。所以,对孩子进行记忆策略的指导,应该是在5-7岁这段时间最有效果。

写给“着急”的父母们
 
可见,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时机,就是“最佳教育期”!但是,其使用前提是,我们要充分掌握并合理运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比如,养育者所熟知的“三翻、六坐、八爬、十立、周走”,说的就是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指的是宝宝大多3个月会翻身、6个月会坐、8个月能爬、10个月能站立、12个月(1周岁)左右可以行走。我们对孩子的动作发展训练应该以此为依据展开。
 
但是,现实中,有些父母太“心急”了,为了满足自己的主观意愿,希望通过人为训练来加速孩子的发展。比如训练刚满月的宝宝翻身、使用学步车让孩子少点爬直接学走路。看起来您的孩子“跨越式”发展了,比“别人家的孩子”快了一些时间,可是不当的训练时机不仅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还会影响宝宝的腿骨发育、造成日后走路不稳,可谓“丢了西瓜捡芝麻”。
 
其实,父母们的“心急”不仅仅体现在宝宝的动作发展上(主要是1周岁以内),而且表现在对6岁以前宝宝的各种培(xun)养(lian)上。
 
比如,3-6岁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这个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感官、激发心智、培养社交能力。大人眼里所谓的“玩”,就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对越小的孩子,越应该采取个性化教学,而教学方式则是越不正式越好。
 
可是,不少家长却认为游戏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提前教导孩子学习知识(如读、写、算)或才艺(如绘画、弹琴、舞蹈),却限制孩子学习陶艺、手工等“没啥用处”的内容。
 
以做手工为例,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习使用剪刀、画笔等工具,在裁剪、粘贴、穿针引线的过程中,手部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和专注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还接触了不同的材料,认识了各种形状,学习搭配颜色和有计划地完成作品,心理层面感受到挑战并体验到成就感。这就是小小的手工、大大的用途!
 
同时,在临床咨询中,我也不止一次地发现,被父母“提前教育”、“加速成长”的孩子,心理健康会大受影响。把幼龄孩子置于“不成功、就失败”“超过别人才有价值”的巨大压力下,导致孩子出现了遇事退缩性格懦弱、或者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不良个性。
 
美国幼儿教育的著名研究者Lilian Katz认为,幼儿教育应教给孩子4方面内容: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我从不担心中国家长对前面两项内容的重视,但会担心对后面两项的不自主忽视。
 
希望父母们都能抓住“最佳教育期”,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有趣并卓有成效的金色童年!

上一篇:什么专业容易单身,男大学生有苦说不出

下一篇:研学旅行重在让学生行有所学、研有所获

现在登记信息,预约看学校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