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主招生报名就要开始,学习一下如何写自荐信

2018-03-02 15:34 作者:admin

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即将发布,自主招生报名即将开始。
 
每到这个时候,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除了准备报名表、成绩单、获奖经历,最头疼的莫过于准备自荐信(个人陈述和专业理由)。
 
一篇自荐信,到底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自荐信就是对高校和学生本人一通尬吹?都说自荐信写作有很多“禁忌”,到底怎么才能展现学生的闪光点?
 
那么自荐信究竟该如何写,才能给自己的申请锦上添花呢?

一篇自荐信,到底有什么用?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自荐信是锦上添花的申请材料,既不是唯一的申请材料,甚至也不算是最重要的申请材料。自荐信只是所有申请材料其中一个必要的部分。
 
无论是综合营(北大优秀中学生体验营、清华暑期学校)、学科营(北大暑期课堂、清华人文社科冬令营、工科挑战性课程),还是北大博雅和清华领军的申请,都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几种材料:
 
◆学生基本信息:一般在阳光高考网(学信网)或高校自己的报名系统(如清华本科生招生网、北大招生网)注册时就会进行填写,报名时仍然需要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学生课内成绩:根据报名系统的要求填写历次大考的成绩(和/或排名)。对于学科营、综合营、北大博雅和清华领军来说,课内成绩非常重要。
 
◆附加奖项证明:包括学科竞赛奖项、科技创新奖项、作文大赛奖项,以及其它申请者认为有必要提交的奖项(尽管并不是所有奖项都对申请有实质性作用)。
 
◆自荐信(个人陈述与专业申请理由)
 
因此,自荐信本身应当和其它申请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在其它申请材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在自荐信上浪费笔墨(更何况,高校往往对个人陈述和专业申请理由还有字数限制)。
 
例如在自荐信再大量赘述学生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如何优异、再次罗列(吹擂)自己的奖项,都不能充分发挥自荐信作为一项单独的申请材料的价值,相反则显得冗余和不自谦。
 
一封好的自荐信必须和其它的申请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去展现自己的成绩单、奖项清单所不能展现的闪光点。
 
比如同样是拿了竞赛省一,对于所学科目的兴趣、为钻研竞赛而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收获,则只能通过自荐信这样的文本材料展现。同样是担任学生会要职,有的学生就可以通过一次活动经历来展现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总而言之,一个自荐信大体的结构应当包括:
 
◆个人基本信息;
 
◆1~2个闪光点(理想/目标)
 
◆大学规划、专业选择理由。
 
◆结尾总结、致谢。
 
不同要点之间仍然可以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是体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其它冷冰冰的申请材料不能展现的闪光点。至于吹自己多牛,其它的申请材料已经足够说明了。

到底什么是好的自荐信?
 
下面我们将以几个同学的自荐信为例,进一步说明自荐信该如何撰写。以下的自荐信均删去了个人信息和诸多细节,但请务必领会撰写的思路和逻辑。
 
◆A同学
 
(个人信息)
 
我想上X校的理想来源于一次海外游学经历。我所在的寄宿家庭是一个普通的J国中产家庭,除了优美的社区环境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通过税收政策和居民自治,建立起的垃圾分拣和处理系统(穿插1-2句简单描述)。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X校夏令营期间A教授给我们讲授的“环境经济学”的知识,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使得资源分配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增加部分细节描述和个人体会)。
 
经济的发展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的家乡H省T市恰恰是这样一个面临重度污染的城市(增加具体描述和污染造成危害的例子/数据)。
 
我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我希望有机会来到X校的经济系/环境系学习,从改变一座城市做起,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结尾总结、致谢)
 
◆B同学
 
(个人信息)
 
高二那年的社会实践,我进入到当地的一个NGO组织中(简要描述工作内容和性质)。
 
然而,在这个在X市颇有影响力的NGO组织中,我感受到的不是志愿者们的奉献精神,而是他们面对捐款和经费的勾心斗角、不解决实际问题、效率低下(联系自己所学/国内外先进经验)。
 
我认为中国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的不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和法律并没有明确这些非营利性组织的职能、权利和义务,迫使他们在不友善的环境中恶性竞争,工作也无法得到良性开展(举例)。
 
要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光靠志愿者和慈善家的无私奉献是不够的,需要的是从制度上明确他们的职责和义务、保护他们合法的权利。
 
我希望能够进入T大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从事非营利性组织法律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作贡献。
 
(结尾总结、致谢)
 
◆C同学
 
(个人信息)
 
我是一个生物竞赛生,我对生物的兴趣起源于小时候爸爸搜集的恐龙模型。我的同年就是和这些古老的生物一同度过的(补充对古生物的理解)。各种各样的古生物使得我深深迷上了基因和进化。
 
上了高中以后,我学习了生物竞赛,能够依照自己的兴趣接触到更多更深入的生物学知识。其中遗传学的部分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补充自己的理解)。
 
很多人不理解古生物学的研究者,但是正是通过对这些古老生物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的生态环境、理解我们人类自身。一个更现实的意义是,研究古生物能够揭开人类起源的面纱,甚至藉此探知许多暂时无法攻克的遗传病的机理。
 
我希望能够进入Y大G学院学习古生物学....
 
(结尾总结、致谢)
 
上述三个同学的自荐信,共同的优点在于:
 
第一,在奖项罗列已经足够吹牛的情况下,自荐信的重点放在奖项和基本信息所不能体现的部分,比如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个人兴趣、理想抱负、人生规划等内容。
 
第二,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出发,发掘自己经历当中的特别之处。通过阐明自己的思考(体现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自己的专业选择、大学意向、人生理想相结合。一定杜绝虚假,即使平凡的经历也能挖掘出深刻的思考。
 
第三,在自荐信中,不漏声色地串起自己的一些重要的经历,例如来过北大夏令营、拿过生物省一、进行很多社会实践等等。

为什么有的自荐信闹了笑话?
 
很多人一谈起自荐信写作,就大谈特谈自荐信写作的禁忌。归根结底,自荐信的禁忌只有一条:在特定的场合,不应当撰写不合时宜的文书。
 
自荐信是申请环节向大学展现自我的一份书面材料,核心目的是展现一个符合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的高中生的形象。同时,自荐信应当和其它的申请材料(基本信息、成绩单、奖项罗列)有机结合起来,去展现一个学生的多个侧面。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学生在自荐信当中常常闹的笑话,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味堆砌奖项和经历
 
正如前文所说,在其它附加奖项已经充分罗列自己的“光辉历程”之后,自荐信没有必要再吹捧一遍,既显得冗余也不自谦。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写自己“成绩名列前茅、曾担任学生会干部、学科竞赛经历、兴趣爱好广泛、热心公益活动”。每个学生都很优秀,而大致雷同的描述只能勾勒出一个朦朦胧胧的“路人甲”,又怎么能够打动审核的老师呢?
 
说到底,自荐,自荐,你觉得自己身上哪个亮点最值得挖掘,最容易得到高校老师的赏识,这才是自荐信着力表现的对象。一些琐碎平淡的事例不仅不能帮你树立良好的形象,反而会淹没你原本的闪光点。
 
◆ 对大学的热爱流于表面
 
很多大学的招生简章当中会希望学生阐明“来X大的原因”,然而学生对于大学的了解往往止于百度百科和拍脑瓜子。这样的“热爱”和“向往”,就好像夸郭敬明高大,夸范冰冰聪明一样,不可能戳到高校老师的痛点,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把马屁拍到马蹄子上。
 
真的要表达对一所大学的热爱和向往,一定要“懂行”才能激起高校老师的共鸣。
 
在这一点,参加各个高校举办的夏令营(综合营、学科营)的同学往往更有优势。在暑期学校期间的讲座、活动、参观,都是在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的核心优势。因此这批学生中的大部分,凡报清华必谈施一公,凡报北大必谈林毅夫,看似人云亦云,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 专业选择的理由不够有力
 
在自荐信当中往往会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专业申请理由(即便没有要求,也应当撰写)。然而很多学生对于专业往往不甚了解,因此在专业选择的理由层面不能打动老师。
 
常见的专业申请理由往往包括:兴趣、理想、人生规划等等。专业选择的理由往往也是一份自荐信最出彩的部分。
 
当然,学生如果对一个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谈谈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尤其是竞赛学生)。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卖弄聪明,犯一些基础的错误。
 
比如报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选择的部分,大谈高中政治中“经济生活”的内容,就显得毫无课外了解,且与主流经济学学派有较大差距。有些学生阅读的书目太过肤浅,例如《货币战争》这样内容经不起推敲的畅销书。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凸显自己的“专业素养”,夸大甚至完全编造一些经历(例如读完了某某著作、作为第一作者撰写某某论文关心日本农业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本科刚毕业,继续读研是选择在职还是全日制

下一篇:十二年普及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尴尬

现在登记信息,预约看学校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