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学考试心理知识精选题库

2017-11-22 09:34 作者:admin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自考心理知识精选题库【一】》供您查阅。
  1.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是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

  一、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这是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它们都是由认识过程派生出来的;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被统称为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的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B)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

  3.心理学是研究(D)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状态

  C.心理特征D。心理现象

  4.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C)。

  A情绪B需要C想象D兴趣

  5.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C)

  A能力B气质C性格D需要

  2.心理学流派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其代表人物还有:阿德勒,荣格,艾里克森等。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1.以下不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是(C)

  A弗洛伊德B荣格

  C柯勒D阿德勒

  2.(A)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冯特B华生C斯金纳D詹姆斯

  3.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B)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A冯特B华生C斯金纳D詹姆斯

  4.下面哪位学者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D)

  A.魏太默B.冯特C.马斯洛D.斯金纳

  5.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D)。

  (A)艾宾浩斯(B)韦伯(C)马斯洛(D)冯特

  6.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弗洛伊德(B)冯特(C)詹姆斯(D)韦特海默

  3.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根据引起注意及维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的规律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5)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有意后注意:有明确的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和目的、任务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种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们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B)

  A.注意的指向范围扩大了B.注意的指向范围缩小了

  C.意识活动强度减小D.心理活动强度减小了

  2.只有在(D)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的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A记忆B思维C想象D注意

  3.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这个注意的哪一个特点(B)

  A指向性B集中性C分配D转移

  4.哪种注意既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C)

  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不存在

  4.失眠

  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其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必须减少活动,在家里睡眠便起到了保护作用。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说,黑夜睡觉一方面是为了恢复机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如果睡眠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会到我们的正常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睡眠失常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失眠。

  失眠表现出很多种形式,有的是入睡困难,有的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还有的是容易惊醒,惊醒后难以在入睡。失眠的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成四类:

  1.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有的时候,若改变睡眠环境,也会造成失眠,这也属于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是一种暂时性失眠,当危机和压力消失或者逐渐适应新的情境时,个体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睡眠。

  2.假性失眠,有些人经常对外宣称自己饱受失眠之哭,但其状态良好,神采奕奕,半点失眠的意思也没有,细问之下,原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因此认为自己在“失眠”。这个就叫假性失眠。或者说这种失眠不是真实的,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是什么原因导致假性失眠的人产生这种失眠感呢?这主要是因为假性失眠的人没有意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人每天只睡6个小时即可,有人则非9小时不行。这些人按照睡眠的通常时间标准衡量自己的睡眠时间。由于自己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而产生了失眠感。同时,睡眠所需时间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有变化,中年人不需要像青年人那样多的睡眠,于是有些人因身体衰弱或因年老睡眠减少而产生睡眠不足的感觉,这也会导致假性失眠的出现。

  3.失律性失眠。我们知道人的生物节律,特别是日节律与睡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改变生活程序,而习惯性的生物钟又无法在短时间呢作出调节,自然影响睡眠,这种因为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如工厂里三班倒的工人,经常改变自己的日常活动习惯,也会出现这种失眠。

  4.药物性失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幸奋,以致久久无法入睡,这是咖啡因在发挥作用,这种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药物性失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失眠者习惯借助安眠药物来使自己入睡。结果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导致逐渐加大药量才可以入睡,如果不吃或者减少药量,就无法入睡。这也是药性失眠的一种。

  1.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幸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失眠?(D)

  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C.失率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

  2.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D)

  A睡房较暗B.定时运动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D.临睡前运动

  3.睡眠中,做梦的时间基本上以(C)为一个周期。

  A60分钟B80分钟C90分钟D120分钟

  4.梦呓、梦游和尿床等现象多发生在睡眠的哪一个阶段?(C)

  A轻睡期B沉睡期C快速眼动睡眠阶段D过渡阶段

  5.梦属于哪种想象(B)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5.催眠

  (一)催眠(hypnosis)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最早提出于18世纪,在巴黎有一位喜欢浮夸的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FranzAntonMesmer)的宣称,他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按现代理解那大概就是一种暗示力.据传法国政府准备出很多钱购买他的治疗方法,但他都不肯,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也不清楚,最后他被当作骗子驱除出城.不过,虽然这个现象从此公开地不再得到信任.但一些实际工作者却仍追随他的路线,麦斯麦尔的名字也继续流传。后来,一位苏格兰医生布雷德(JamesBraid)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于19世纪提出"催眠"一词,并且宣称它能够给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从而使它得到传播.遗憾的是不久更为有效和可靠的麻醉剂出现了,使催眠术的发展再次受到影响.从此以后,催眠就一方面被一些人利用作为行骗手段,同时也有另一些人对之进行科学研究.

  (二)催眠诱导与暗示性

  催眠诱导(bypnoticinduction)是以产生高度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通常是催眠者不断反复地用轻声告诉被试者他感到了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并且清楚地描述应该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你的两臂在下坠,脚在发热,眼皮变得沉重,抬不起来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被试者就逐渐地接受影响进入了催眠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十分之一的人对催眠诱导根本没有反应,在另一极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十分之一.每个人对催眠的反应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测量的特质,可以通过各种特定的量表进行测查,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Ernest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hypnoticsusceptibilityscale,SHSS)被公认最为有效.至于受暗示性的实质,过去人们曾认为那属于一人格特质,与易受吸引和表象清晰有关,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关很低.再考虑其他方面,发现对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联系,凡对催眠持积极态度,相信催眠的可能性,同时又对该催眠者表示信赖时,他就容易很好地配合接受暗示并取得成功.这也与我国在宗教信仰上常用的一句谚语"心诚则灵"正相符合。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

  有些被试者在催眠状态下,甚至可以接受手术而不感到疼痛.以至有些医生曾用它代替麻醉药物,但其效果显然不如止疼药品.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他不仅是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听到声音或看到形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将电视机看成方纸盒,或将臭味闻成香味.

  3.解除抑制

  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者去做.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对别人施暴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者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者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缺失.

  1.选出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容易被催眠的人通常具有的特征.___D__

  A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B想象丰富.

  C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情景.

  D独立性强,干练,有主见

  2.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主要取决于什么?(D)

  A.年龄B.性别C.受暗示性D.意志

  3.关于催眠,以下哪一项是错的(C)

  A.暗示是催眠的基础

  B.催眠是将被催眠者诱导到一种特殊意识状态

  C.催眠后催眠者可对被催眠者进行各种疾病治疗

  D.催眠后被催眠者意识域缩小,暗示性升高

  6.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1.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近期激活过的图式更可能被使用,这叫做(A)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启动效应D、光环效应

  2.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效应

  3.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B)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4.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映的是以下哪种现象(C)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5.以下各种现象中属于近因效应是(D)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

  C、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

  D、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

  6.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D.刻板印象

  7.对知觉对象的某一特性形成判断之后,不加分析地推及到这一对象的其他方面,“一好百好,一糟全糟”,这种泛化或扩张的心理效果就是(A)

  A.光环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印象D.首因效应

  7.刻板印象又称社会定型,指人们对某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看法。它通常不是以直接经验或事实材料为依据,而单纯凭一时的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主要有三个特征:(1)对社会人群的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和泛化概括的认识;(2)同一社会人群中刻板印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3)与事实不符,甚至有时完全错误。它常常是造成人们认知偏差或偏见的主要原因,但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把现实中的人们加以归类进行概括性地认识,成为知觉他人的捷径。需要注意的是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1.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A)。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刻板印象的是(A)

  A、便宜没好货

  B、爱屋及乌

  C、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D、先入为主

  3.人们通常认为,山东人是豪爽的,江浙人是温和的。这是印象形成中的什么效应?B

  A.晕轮效应B.刻板印象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

上一篇:2018年广州自考本科护理学主考院校更改信息

下一篇:2017年10月广州自考《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现在登记信息,预约看学校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
关闭